冬季养生,“七要”很重要

作者:正京元大药房    发布时间:2023-11-22

冬季气温降低、草木凋零、动物蛰伏,万物都趋于休止,开始养精蓄锐,为春季的勃发做储备,因此此时更应该重视养生保健。


冬季养生要“五防”

一、防头寒

民间有“冬天戴棉帽,如同穿棉袄”的说法。降温风大,即使戴一顶很薄的帽子,也有助于保暖防寒。另外,冬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阶段,寒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。因此,要注意头部保暖、防头寒。

二、防鼻寒

冬季寒冷,“凉燥”更明显,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。此时不妨以寒制寒!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。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,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

三、防颈寒

颈部是人体的“要塞”,不但充满血管,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。穿立领装是个好办法,不但能挡住寒风,给脖子保暖。很多颈椎疾病的复发,都和颈部受凉刺激有关

四、防腰寒

腰部为“带脉”所行之所,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,肾喜温恶寒,所以不要再穿什么露脐装啦。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、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。具体的做法是:两手对搓发热后,紧按腰眼处,稍停片刻,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(长强穴)。每次做50~100遍,每天早晚各做一次。

五、防脚寒

寒从脚下生,泡脚防脚寒是很好的选择,但要注意3点:

一是温度,水温最好40℃左右,水淹没踝关节处。

二是时间,每次浸泡20~30分钟,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,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。

三是按摩,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~3分钟。

 

冬季养生,“七要”很重要

1、【要多"点"水】

冬季虽然排汗排尿减少,但维持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正常运作依然需要水分滋养

2、【要出"点"汗】

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,出点汗,这样才能强身体。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,跑步做操只宜微微汗出为宜,汗多泄气,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。

3、【要早"点"睡】

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:"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,冒犯寒威。"早睡以养阳气,迟起以固阴精。因而,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,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,阴津蓄积;起居调养切记"养藏"。

4、【要护"点"脚】

冬季健脚即健身。天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,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。天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,活动双脚。早晚坚持搓揉脚心,以增进血液循环。

5、【要防"点"病】

冬季气候寒冷,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,应留意防寒保暖,尤其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,备好急救药品。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,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,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。

6、【要调"点"神】

冬季寒冷,易使人情绪低落。最好方法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,选择一些诸如慢跑、滑冰、跳舞和打球等强度不高的体育活动,这些都是消除烦闷、调养精神的良药。

7、【要进"点"补】
冬季养生要科学进补,阳气偏虚的人,选羊肉、狗肉、鸡肉等;气血双亏的人,可用鹅肉、鸭肉、乌鸡等;不宜食生冷燥热的人,选用枸杞、红枣、木耳、黑芝麻、核桃等。冬令进补时,为使胃肠有个适应过程,最好先选用红枣炖牛肉、花生仁加红糖,也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,以调整脾胃功能。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,一人一法

冬令进补,注意辨证用药 

“冬季进补,来年打虎”。人们把冬令视为进补的最佳时期。

常用的补益中药有:

 补气类,如人参黄芪、党参、白术等,适用于气虚不足,面色白,气短乏力,脾虚泄泻之人。

 补血类,如生地、阿胶、当归、枸杞等,适用于面白无华,头晕心悸,口唇苍白,血红蛋白偏低,妇女月经量少等症状之人。鹿茸也是冬令的常用补品,适用于平素阳虚怕冷,四肢不温,腰酸多尿,或阳痿的人服用。

 值得指出的是,补药不能随便服用,应当根据气虚、血虚、阳虚、阴虚等症状,有针对性的选用补药。有些体质虚弱的人,在感冒或其它急性病期间,应当停服补品,待病愈后再继续进补,防止病症迁延难愈。

最后提醒大家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状态,保持心情舒畅,恬淡安静、寡欲少求,遇事不要过分急躁平时可以通过跳舞、弹琴、画画、书法或是适当晒晒太阳、听听歌、养养花等方式调整情绪,陶冶情操,修养身心。


< 上一篇
> 下一篇

contact us

关于我们
企业风采
门店分布
新闻中心
招贤纳士
会员服务
联系我们

备案号:浙ICP备13019484号-3    ALL RIGHT正京元